2)第二百八十二章 走向没落_飞豹出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中国提出,为了增强对苏联全境的空中打击能力,中国愿意以管式发射、光学瞄准、红外自动跟踪、有线制导的第二代重型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bg71陶式反坦克导弹的全部资料换取美国10架b52战略轰炸机。

  虽说提供给中国b52战略轰炸机可以提高中国对苏联的打击能力,可是也同样可以威胁到美国的安全利益。但美国和北约面对苏联庞大的装甲突击群,对于中国愿意提供的这种发射平台种类多,可车载、机载发射,使用较为灵活,射程在3000米,战斗部直径127毫米,重量由公斤,破甲厚度600毫米的反坦克导弹先进的技术是梦寐以求的。b52毕竟不是什么先进的技术,中国没有制作可能只是时间上来不及和战略上不需要的问题。两害相权取其轻。对于这种以“软件”交换“硬件”,美国肯定是noproble没问题)。

  双方就下一步的对苏战略问题坦率的交换了意见,尽管双方都为了自己的各自目的、各怀鬼胎,但对于解体苏联,双方的想法是一致的。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双方虽然不同心,但很协力。配合的十分默契。在苏联欧洲地区的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些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的以民族读力为宗旨的解放军武装组织,得到了美国和北约组织明里暗里的支持和帮助,中国的很多援助物资也是通过北约送到这些民族解放军手中的。

  在这种条件下,苏联国内各少数民族的读力运动,既存在苏联各少数民族要求从苏联的集权统治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读力这个极为活跃的内在因素,同时又存在中美这两个大国积极支持的外在的客观适宜的国际环境。苏联各民族解放军把游击战作为初期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在战略上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在战斗中不断的得以发展壮大。最后把游击战扩张到以歼灭苏军有生力量为主的大规模运动战,为彻底赢得民族解放积极创造条件。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克里姆林宫的统治者赫鲁晓夫感到心力憔悴。

  赫鲁晓夫这个在权坛上的起起落落,从一个贫民到统治世界版图最大的苏联君王,他既是斯大林主义者又是反斯大林主义者,他姓情暴躁而又表现得体。在赫鲁晓夫身上存在着难以解释的对立与偶发,对此就是赫鲁晓夫自己也难以理解自己。在爬上权力顶峰的过程中,他扮演着卑微而又平庸的角色。在斯大林的铁腕统治下,他装出愚笨的样子,这不失为一种更为安全的办法。赫鲁晓夫扮演这种大智若愚的角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功,不仅因为这是他的使命,而且因为其实际情况使然。他从来就不是一个马列

  请收藏:https://m.qmk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