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七十八章:圣驾到西宁_唐朝贵公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态。

  他们从关内迁徙到了关外,生活环境已经改变。

  因而发现,原有的儒经已经无法解释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了。

  反而是公羊学提倡‘继治世之者,其道同,继乱世之治者其道变。’

  这什么意思呢?

  意思便是,万事万物,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变化,国家、律法、百姓、社会风气、信仰和行为,都会随之而变。

  唯一不变的,就是‘道’,所谓的‘道’,便是精神,只要精神不变,那么其他的东西你爱咋改就咋改。

  于是公羊学的读书人,挂在嘴边的话永远是‘通其便,使民不倦’,又或者是‘三代不同法,五代不相复礼’。

  大抵意思是,如果三代之内,就要改变法令,五代之内,礼仪方式就要发生变化。如若不然,百姓就要厌倦。

  正因这公羊学开始慢慢的流行,以至于世族子弟开始爱好刀剑起来,他们往往请作坊专门定制名贵的刀剑,佩戴在身上,彰显自己的主张。

  在西宁市场,刀剑铺子的生意格外的好,一日可以售出一百多柄刀剑。

  且人们更倾向于那种装饰少一些,却锋利的刀剑。一方面,是因为河西地广人稀,出了城游历,倘若没有一把武器傍身,若是当真遇到了歹人,也可自卫。另一方面,公羊学比较刚猛,大抵教授的学问精髓就是:你得用道德去感化别人,如果道德感化不了,那就用你的语言去感染别人,如果语言也解决不了问题,那就用拳头去解决掉提出问题的人。

  当然,如果拳头都解决不了,那就直接动刀剑就好了。

  公羊学的文化人,大抵都是如此的做派。

  当然,到了后来,这个学说之所以开始被统治者们打压,也不是没有道理。

  一方面是天下已经开拓得差不多了,大家已经厌倦了战争,而你们公羊学的人成日都鼓吹今日要报复这个,明日要干那个,大家都很讨厌。

  另一方面是……虽然理论上而言,你先用道德和语言去感化别人,实在不成的话,就干死他们。

  可是绝大多数公羊学的读书人,显然觉得前者比较麻烦,所以他们直接简化了流程,省去了讲道理和辩论的时间,直接干就完事。

  这就导致当时的社会,因为刚烈得太多,动不动就玩刀子,造成了大量的社会性的问题。

  最后……这公羊学慢慢的衰弱,直至绝迹。

  毕竟……当王朝的扩张到了极限之时,公羊学也就慢慢失去了滋养它的土壤。

  可西宁不一样,人们渴望佩戴刀剑,渴望复仇,甚至还有人翻出旧账,当初哪些胡人入了关,还有哪些胡人侵占了西域,不管,反正论证了就完事,总之我们被欺负了,要报仇。

  这等强烈的情感,充斥着西宁的大街小巷。

  以至于连天策军中,都开始被带偏了。

  公羊学某种程度而言,其

  请收藏:https://m.qmkan.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